药学教学团队

时间:2014-01-25 来源:系统管理员 阅读次数:

一、项目建设目标
药学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药学教育正面临着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和具有合理用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的挑战,教学模式也正从传统的“化学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管理学综合模式”转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建设优秀的药学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深化药学教学改革、提高药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的基本保证。
(一)团队建设 建立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吸引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优秀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和教学优势和“传帮带”作用;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加强青年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水平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开拓视野,通过国内外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教学工作 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把握学科发展现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名师上讲台”工程,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在现有电子教案的基础上完善网络课件和多媒体教学体系,完成适合我校教学特点的网络课件;加强药学题库建设和模拟动物实验等,丰富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科研促进教学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通过培养多名科研骨干,带动全队科研工作,提高团队科研水平。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勤工俭学、毕业实习等途径,吸引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以及刻苦认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促进药学课程和专业建设,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水平。
(四)教材建设 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组织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材编写;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根据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对现有教材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二、建设情况综述(对照项目建设任务书)
项目的执行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项目建设进展,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主要活动等
(一)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构建四个主干学科教学团队  药学教育包括前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后期的实践教育,其中药理学、临床药学、药化药分学、药剂生药学是药学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些方向的师资结构、优化组合是我们团队建设的重点。
药理学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之一,在定量药理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知名度,师资力量亦较为强大,职称、学历构成比例均较高。我校药学专业办学较迟,师资队伍多为近年引进的年青教师,虽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但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在药理学团队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与自身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对药剂生药学、药化药分学团队进行了重点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经过数年努力,这两个学科的师资队伍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了学科带头人和较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团队建设初具规模。
为适应药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加强了药学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我校附属医院建有“国家新药评价基地”、“省药物临床评价中心”和“校药物研究室”,是药物临床评价及新药研发省级重点学科,具有很强的临床药学教学师资和科研力量,为我们实践教学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通过对骨干人员的培养与强化,已成为一支实力强、运转协调、有效的团队。基础与实践两支力量紧密结合,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合理的临床药学教学团队。
至此,贯穿药学教学主干方向的配置优化、结构合理、具有明显优势的四大教学团队——药理学、临床药学、药剂生药学、药化药分学等团队基本建成,完成了团队建设的基本目标。
2.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中青年教师是团队教学、科研主力军,也是学校药学专业发展的希望,我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主要致力于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年来团队培养了中青年教师26人,取得可喜成绩。
(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团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每一位新进教师均指定一位高年资老师带教,对其作为一位教师的必备素质和要求进行培养;要求每一位新进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要进行试讲,由老教师及带教老师对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技巧进行具体指导;正式上课前,必须先系统跟班听课,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和新近进展;正式上课时,带教老师随堂听课,确保其顺利通过“理论教学关”;每位新教师在讲授理论和实验课之前,必须承担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实验总管”,跟随各位老教师听课并协助完成实验课教学,充分掌握本学科相关实践(实验)技能,熟悉每一个实验的带教与操作;除此之外,各教研室还采取集体备课、定期研讨的方式,对授课内容、教案讲稿的书写进行规范。在一年实习期结束后,团队还对其教学进行考核,评定等级,提出下一步整改目标。
(2)鼓励攻读学位,支持教师职称晋升  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学位。4年来,本团队选派10人攻读博士学位,其中3人已获博士学位,7人在读。11人晋升职称,其中副教授升教授3人,讲师升副教授有5人,助教升讲师3人。
(3)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赛   鼓励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技能比赛、课件比赛,科研论文评比,展示团队教师风采。获校级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基础部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省高校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人;校教学成果三等奖3人;校技能比赛优秀5人。
(二)强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加强课程建设,开发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要
(1)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重要保证。4年来,我们对药学教育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梳理与修订,使之更符合药学教育的规律,更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切合我校的实际。针对药学教学实践性强这一特点,我们整合了校内“药学实验中心”与附属医院的“国家新药评价基地”、“省药物临床评价中心”和“校药物研究室”,进行了“实践、实习一体化基地”建设,使药学的教学内容贯穿药物研发、应用的全程,整个课程体系更为合理,内容衔接更为顺畅。
(2)打造精品课程   鼓励团队人员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已建成“药理学”省级精品课程、“药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供学生平时学习参考。
(3)改革课程体系 药学主干学科中,药理学除了服务于药学教育之外,尚承担我校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任务。在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药理学》教学中,我们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试模式上进行了改革。首先:将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改为分小班由教师带队深入药厂与药房,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其次,为了更好的体现教与学以及教学实践相结合,我们安排副教授以上教师担任《临床药理学》教学,让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到更新的知识,同时也扩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增强了其学习的兴趣;第三,教材应用上,我们结合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经验,采用自编的《临床药理学》教材,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让临床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临床,能更好的应用;第四,针对《临床药理学》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我们尝试改革了考试形式,让学生结合实践命题撰写综述为主要得分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全面的评价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与理解能力。
2. 提高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满足教学需要
(1)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近年,我们尝试了“分层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模式、成功的经验为我们进行下一步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2)利用优势学科,率先开展教学改革 药理学在教学模式和方式上的改革进行较早,效果也较为显著。根据这一桥梁学科的教学特点,我们施行了“特色教师”、“特色教材”、“特色教学”等举措,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教学,采用了“课前导学”、“趣味教学”、“创新性思维教学”、“模拟教学”、“素质教育”、 “跨学科交叉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较为首肯,成绩明显提高,对教师满意度逐年上升,教学改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强化多媒体教学,自制优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教育部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信息面广、涵盖内容多。但多媒体教学不同于多媒体展示,而是适当的展示与深入的讲解相融合。本着这一原则,团队对各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进行了规范,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积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在优质课件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的讲授工作,坚持以教师的深入阐述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4)强化医学专业英语 推进双语教学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倡导任课教师采用英语表述药物基础知识、专业术语,讲述与药物相关的故事、药物作用机制等,使学生掌握熟悉专业词汇,提高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掌握新进展,拓宽他们思路,为培养外向型专业人才打下基础。团队人员中,黄帧桧与刘晓平两位老师发挥自己国外求学的优势,结合自己的科研特点,分别开设了“药理学”和“基因克隆”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选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在药学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药物的实践教学包括前期的实验和后期的实习实训。我们建立了“药学实验中心”,梳理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力度;整合了附院的“国家新药评价基地”、“省药物临床评价中心”和“校药物研究室”,由“药学实验”→“新药临床实验”→“药物临床评价”→“药物临床监测”,将药物研发的全过程融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加深学生对药学的基本内容的了解。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势学科药理学亦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为了弥补临床医学学生缺乏药学相关知识这一缺点,使其能在实习时尽快融入临床实践,该学科利用药学团队的优势,从2009年始便为临床医学学生新开设了《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试行了让医学生走出课堂,全面了解药物相关知识,深入药物生产一线,部分临床科室、药房,提前熟悉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①到医院、科室、病床,结合病例现场观摩教学。②到科研所、实验室现场,了解药物研发过程。③到GMP药厂,了解药物生产工艺及流程。④到药检所,了解药物质量监督和管理。⑤到公司和药房,掌握上市新药动态,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
(6)开展集体备课,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集体备课是我们多年坚持的教学制度,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实效,我们加强这一制度的相关工作。实施考勤制度,固定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做好记录。设计备课流程,确定备课任务,采用个体思考钻研→集体研讨,达成共识→试行验证方案→互评互听,总结提高→实践推广,反思拓展模式。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确定集体备课的任务及时间,由主讲教师及其他教师就教学内容认真钻研,充分准备。第二,组织教师们进行研讨,各抒己见,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争论,通过比较、切磋和完善,达成共识,确定最佳方案。第三,由主讲教师根据集体达成的方案进行实际执教,其他教师听课,进行方案验证。第四,组织听课人员对试点课进行评议剖析,听取学生意见。第五,进行正常的实际教学,最后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深刻反思,写出教后记进行自我小结。
3. 加强质量监控,建立教学督导,确保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团队聘任治学严谨、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高的5名老教师担任团队教学督导员,对本团队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随堂听课、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执行教学任务的情况、集体备课、教师讲稿和教案、课件制作、教具准备、考风考纪、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检查和指导。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监督、评估和指导,确保了教学质量。
(三)强化科学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
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成果对更新知识、弥补教材不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科研促进教学”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学生对这些的疑问,对教师不断提高也不无裨益。团队近年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鼓励申报科研课题,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团队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取得较好成绩,2009年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申请科研课题3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0项,市级3项,校级4项。我们将经典的、成功的科研思路与科研历程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及时引入最新的医药学动态、学术观点、学科间交叉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本科生的申报课题与毕业设计,保证、促进了授课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科研成果进课堂,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近年来,团队获科研成果5项,其中省级2项,校级3项;申请专利3项;发表科研论文56篇;参加科研学术会议 9次,作大会报告14次。在教学中,团队教师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融入基础课教学中,以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新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加强医、药、工结合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丰富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与实验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各专业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交叉,并结合社会与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使团队成员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进展,并及时将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另外,我们讲授科技论文写作,促进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将学生论文作为考核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的水平,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主动获取和探究知识,深受学生的欢迎。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兴趣小组 科研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基本途径。学生接触科研,可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生药学教研室设立了“生药学兴趣小组”,药剂学教研室设立了“药物美容系列产品兴趣小组”,吸收了众多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耐心指导,让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研作风。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思路更为开阔,有力地提高了理论教学水平。
4. 鼓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是药学类毕业生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团队的优质师资队伍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保证。我们鼓励团队人员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精心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课题的设计、完成与论文的撰写。2009年以来,指导的本科毕业生中有104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称号。
5.开展学术报告,促进学术交流  近年我们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师生作学术报告6场:①题目:“药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主讲人:孙瑞元教授;②题目:细菌抗药性与超级细菌,主讲人:宋建国;③题目:从植物生理学、肥料、农药到天然药物的研发——我的研究历程,主讲人:陈靠山教授;④题目:睡眠之谜-从基础研究到新药创制;主讲人:黄志力;⑤题目:药理学教学法——以心血管药理内容为例,主讲人:姚明辉。⑥题目:“授课技巧”,  主讲人:杨解人教授。这些学术报告会,加强了学术交流,促进了交叉学科发展,同时对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及各层次的学生的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教材建设,精心编写教材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介质,优质的教材是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另一重要保证。我们在深入分析药学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对教材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主编了4本特色教材。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
1.转变教材观   以往我们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较片面,对书中内容“全盘采信”导致对教材的依附,教学活动成了一种教师对学生进行机械、单向、线性知识灌输的“教教材”过程。其实,教材不仅是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动态的、生成的以及体现人文关怀的开放系统,不仅要能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其多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不应是“教教材”,而应“用教材教”。
2.修正教材内容在提高认识、树立正确教材观基础上,我们通过集体备课、举行专题研讨,提出以下商榷:①教材内容与临床用药实际相脱节。现教材一般以作用相同或相似的药物中的代表药物为主线展开,但有些代表药物已在临床少用或不用,重点讲授此类药物易误导学生。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中,Ia类奎尼丁临床已少用,但教材却将其置于首位介绍,很容易使学生们误认为“奎尼丁”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药物。②部分知识陈旧滞后,新理论、新进展介绍偏少,新增内容主要是老药的作用机制,对临床新增、有效、安全、常用的药物介绍不多。③有关药物不良反应介绍过于简单,很难引起学生重视,药物知识学习的不全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药物滥用、药源性疾病等问题讲述很少。④与专业需求脱节。如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影像学、口腔学、法医学及预防医学等专业的所用《药理学》教材,内容相似乃至相同,未突出专业特点及需求,不能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要。
3.精编特色教材   基于以上特点,我们从团队中的优势学科——药理学做起,以护理专业和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为试点,主编了《护理药理学》和供非临床医学专业用《药理学》2本教材。教材适当减少了药物作用机制等深层次内容的论述,加强了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等内容。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编写了《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着重介绍临床治疗药物的监测、治疗方案的设计与调整、不良反应的监控等,突出了药学工作人员在临床上的工作特点。《护理药理学》和《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已使用3年,非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已使用1年,均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学生的好评。此外,团队编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本》和《药理学习题集》,每年更新,不仅方便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把握药理学重难点,而且规范了实验教学与复习教材的用书。“药理学系列教材”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护理药理学”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项目建设成果综述(附有关材料及说明)
药学教学团队自2009年1月受资助以来,围绕团队建设目标,在团队结构、教学改革、科研促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现将建设成果综述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成果
1.年龄结构药学教学团队现有成员数33人,2011-2012近年新增8人,50岁以上5人,占总人数的15 %;40岁至49岁有10人,占总人数的30%;30岁至39岁有17人,占总人数的51%;30岁以下1人,占总人数的3%。专职实验员2人。团队教师中“老、中、青”结构合理(表1)。
表1  年龄结构合理
年龄20082009201020112012


(岁)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50以上4(20%)4(25%)4(25%)4(13%)5(15%)


40-499(36%)10(33%)11(44%)11(35%)10(30%)


30-399(36%)9(36%)9(32%)14(45%)17(51%)


30以下3(8%)2(8%)1(0%)2(4%)1(3%)


合计2525253133


2.职称和学缘结构在33名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总人数的21%;副高级职称12人,占总人数的36%;中级职称13人,占总人数的39%,初级职称1人,占总人数的3%。药学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大多数非本校毕业,绝大多数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相关专业(表2)。
表2  职称结构建设
职  称20082009201020112012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教  授5 (20%)6(25%)6 (25%)7(23%)7(21%)


副教授9 (36%)8(33%)11(44%)12(39%)12(36%)


讲  师9 (36%)9(36%)8(32%)11(35%)13(39%)


助  教2 (8%)2(8%)0(0%)1(3%)1(3%)


合  计2525253133


3.学历、学位结构 药学教学团队在现有教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29人,占总人数的88%,其中博士研究生13人,在读7人,占总人数的61%;硕士学位9人,占总人数的27%。拥有本科的教师有4人,占总人数的12%(表3)。
表3 学历学位结构建设
学历学位20082009201020112012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博士8(32%)8+读4(48%)8+读5(52%)8+读5(42%)13+读7(61%)


硕士13(52%)9(36%)8(32%)14(45%)9(27%)


本科4(16%)4(16%)4(16%)4(13%)4(12%)


合计2525253133


4.中青年教师培养 团队中27名中青年教师经三年多的培养,取得可喜成绩。其中晋升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0人,毕业3人,在读7人。省级先进工作者1人、市级优秀女科技带头人1名,校级优秀共产党员2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校级先进工作者1人,三年培养期满基础部综合考核“优秀”等次3人;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项、省级多媒体体课件二等奖2人,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校级青年教授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基础部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教学研究立项8项(省级1项,校级7项),教学研究论文33篇(表4)
  表4 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姓名性别学科专业时间学位学 校


栾家杰临床药学2009-2012博士安徽医科大学


韩  军药理学2009-2012博士安徽医科大学


李先伟药理学2009-2012博士湘雅医科大学


汪五三药理学2009-2012在读博士中国药科大学


熊  莺药理学2010-2014在读博士中国药科大学


孔  祥药理学2012-2014在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


年四辉药剂生药学2012-2014在读博士中国药科大学


邵太丽药分药化学2012-2014在读博士安徽师范大学


张从芬药分药化学2012-2014在读博士安徽农业大学


李丽华药剂生药学2012-2014在读博士安徽师范大学


(二)教学工作改革成果
团队经过三年半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立项、发表教学论文、教学成果获奖及荣誉称号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1. 人才培养
(1)高质量完成27门课程,培养高素质优秀学生 四年来为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临床医学、口腔、法医、麻醉、影像学、护理学等专业本科生开设12门主干课程,受益人数为7187人。为43名研究生开设课程15门,其中学位课5门、必修课8门、选修课2门。总受益人数为7230人(表5)。
表5 承担本科生课程和培养人数
培养层次专  业团队成员开设的主干课程人数




本科生药   学药剂学、药化、药物分析、天然药化、生药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学药物治疗学、机能实验学1071




制药工程药剂学、药物分析、药化、天然药化、药理学、机能587




实验学




药物制剂药剂学、药物分析、药化、生药学、药理学、机能实119




验学




临床医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机能实验学2973




口腔学药理学、机能实验学1309




法医学




麻醉学




影像学




护理学护理药理学、机能实验学1128




研究生药理学基础药理学、定量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天然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肿瘤药理学、分子药理学、时间药理学、受体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新药开发与研究、药理实验方法学、微透析及HPLC技术与方法、药理学专业英语。43




合计10267230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临床药理学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010年,团队对0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展临床药理课堂多元化模式改革尝试,结果学生普遍反映,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研教学与科研反哺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等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由呆板教学转为趣味教学,由传统应试模式转为自主开放自我测试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年级同学人人参与,学习兴趣和氛围浓厚。共撰写
调研报告795篇(见附件),通过小班到大班的层层报告和评比,选出36篇调研报告到全年级大会作报告,最终经学生自评出15篇为优秀临床用药调研报告(表6)。同学们普遍反应,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活,学生学的活,受益匪浅,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素质能力” 。
表6 2007级15名同学获优秀临床用药调研报告
序号姓名学号临床用药调研报告题目




1陈  敏2.007E+11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市场前景展望




2桂雅迪2.007E+11感冒药的正确使用




3后晨蓉2.007E+11特殊人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4冯小敏2.007E+11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用药调研报告




5卢道峰2.007E+11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




6青   青2.007E+11糖尿病及药物治疗的初步总结




7刘   晨2.007E+11关于高血压的临床用药情况




8吴慕云2.007E+11非医务人员临床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9汪 巧2.007E+11浅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10饶   婕2.007E+11三种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11王正伟2.007E+11老年精神病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   




12谢   超2.007E+11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时辰的关系




13吴慕云2.007E+11糖尿病临床用药的现状调查




14叶亮亮2.007E+11抗生素滥用-无可奈何?




15郁  露2.007E+11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药—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学生对教师授课满意度评价逐年上升评价教师授课能力强弱的直接评价指标是学生的满意度。近三年,学生对团队授课教师的评价,优秀率分别为80%,92%和96%,反映出教师的培养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实行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表l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专业近三学年考试成绩变化情况。由于护理专业学是我们较早试行改革的专业,三年的成绩均较为理想,达到了预期的要求。药学专业、临床专业两学年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反映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7)。
表7 近三学年药学、临床、护理三专业学生药理学成绩
学   年药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




2008-200963.21±16.4064.41±15.9975.95±11.53




2009-201071.65±12.0l76.76±14.6577.01±11.52




2010-201277.76±10.0278.73±13.4279.85±  9.84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通过对实际临床病例的探讨、药物研发历程与思维过程及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配合病例分析的习题和考试,启发学生经过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3)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优秀研究生 药理学硕士点2009-2012年共培养研究生68人,其中毕业33人,在读35人,就业率达100%。尤其近年来,推行研究生教学改革,采用“导师个性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和欢迎。
(4)利用优势学科,辐射全校青年教师 三年来,除培养本科生和团队中青年教师外,同时利用团队影响力,由校级名师为全校中青年教师(130人)、四所临床学院教师(310人)、护理系(35人)及临床药物评价中心教师(21人)等讲授《授课技巧》、《如何当好一名好教师》等专题教学报告5场,受益总人数496人。同时为各系部、临床教学医院、教研室指导实验、技能培训、集体备课、教案讲稿书写、随堂听课、教学查房、教学档案管理等,受益人数达600多人。
(5)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培养临床药学人才 三年来为全国临床药学人员举办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项。受益人数为1850人(表8)。
表8 近三年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项目类别合计200920102011



国家级4121



省  级5221



合  计9342



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研究论文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4项(省级1项,校级重点1项,校级1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3篇(表4-7);参加全国和校级教学会议5次,提交教学工作会议论文21篇(见附件)。其中《PBL教学法在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在2010年校教学工作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推广;《双语教学体会》在我校教务处主办,基础部承办的教研、论文报告会上作报告和推广;《网络在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全国理事代表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发展高级论坛”上进行推广和交流(表9-10)。
表9 质量工程项目立项清单
项目名称等 级年度主持人




基于SP/OSCE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改革研究与探索省重点2010韩  军




构建药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导师个性化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校重点2011杨解人




药理学双语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校级2012黄帧桧




突出医学各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校级2011丁伯平




以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导向,构建多层面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校级2011童九翠




优化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校级2011刘晓平




分层教学法在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应用校级2010邹纯才




机能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探索校级2010孔 祥




药物化学(本科)校级精品课程校级2010陈靠山




教学名师校级2010杨解人




校级教坛新秀校级2010孔  祥




探究式教学法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校级2010孙淑萍




《天然药物化学》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探讨校级2010年四辉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校级2010胡琦艳




表10 发表教学论文清单
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年度卷/期作 者




促进药理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5)汪五三




杨解人




提高高校药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2)郭莉群




互动式教学法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10,28(7)李先伟




机能实验学的教学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6)王   娟




在普通医学高等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 (3)刘晓平




药理学理论与实验课双语教学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黄帧桧




药理学双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积极性中国科教创新导2010,28黄帧桧




医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6)刘晓平




哲学思维在药理教学中的作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李先伟




杨解人




药理学教学问题的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2,010,124王宏婷




杨解人




网络在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药科学2011,1(11)丁伯平




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郑书国




采用“导师个性化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培养药理学研究生安徽医药2012,16(2)张俊秀




杨解人




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 药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北方药学2012,9(6)邵太丽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实践安徽医药2010,14(5)王国栋




陈靠山




PBL教学法在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邹纯才




论加强药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药学教育2011,27(5)邹纯才




加强药学生的药学服务意识药学教育2011,27(6)邹纯才




分层次教学模式探索药学教育2012,28(1)邹纯才




论加强药学生的创新意识药学教育2012,28(3)邹纯才




生药学教学方法初探中国医药导报2010,7(3)包淑云




人文教育在生药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3)包淑云




谈《天然药物化学》的实践教学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包淑云





2.教学改革成果奖和荣誉  团队获教学成果获奖14项(省级5项,校级9项);团队成员中获各种荣誉称号15项(其中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先进工作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模范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5人次,校级教坛新秀1人,芜湖市十大女杰1人,优秀共产党员2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药理学团队校级先进集体1个),见表11-12。
表11教学改革成果奖清单
项目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名单获奖年度




药理学系列教材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杨解人,宋建国2010




郑书国,丁伯平




“理论综合+OSCE实践”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核模式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韩军等2010




药理学多媒体课件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王宏婷,郑书国2011




杨解人




工程制图基本体投影多媒体课件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李贵文2011




果实与种子多媒体课件省多媒体课件三等奖包淑云2011




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教材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杨解人,宋建国2010




郑书国,丁伯平




OSCE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韩军等2010




开展基因克隆双语教学工作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刘晓平2008




药物制剂及其质量分析实验指导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鄢海燕2011




教学名师校级杨解人2011




校级教坛新秀校级孔 祥2011




药分药化教研室校级精品课程陈靠山2011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校级三等奖孔 祥2010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校级二等奖汪五三2011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校级三等奖张俊秀2012




基础部讲课比赛基础部一等奖张俊秀2012




                        表12 荣誉称号清单
项目名称荣誉等级名  单获奖年度




优秀教师省 级杨解人2009




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省 级韩 军2011




先进工作者




教学名师校 级杨解人2011




模范教师校 级杨解人2008




优秀教师校 级邹纯才2011




优秀教师校 级鄢海燕2009




优秀教师校 级杨解人2009-2011




优秀共产党员校 级韩  军2008




优秀党务工作者校 级韩  军2010




优秀党务工作者校 级韩  军2011




先进工作者校 级韩  军2009




优秀共产党员校 级刘晓平2012




十大女杰(优秀女科技带头人)芜湖市谢海棠2011




校级教坛新秀校 级孔  祥2011




先进集体校  级药理教研室2011





(三)科研成果和指导本科生论文成果
1.科研成果 团队成员成功申报各类科研课题36项(国家级  9项,含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级 20项,市级 3项,校级  4项);获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药动药效学定量方法在心血管药物中的应用研究》和《定量药理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分别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芝麻素降压、降脂作用的机制研究》、《标准银杏叶提取物诱导药物代谢二项酶及其机制的研究》、《中药指纹图谱及其数字化》分别获校级二等奖和三等奖;编写专著、译著6部;发表科研论文58篇(其中SCI  6篇);获专利3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38人次,提交大会论文75篇,大会报告14次(表13)。
表13 科研成果

课题成果专著译著论文SCI专利会议论文
(项)(项)(部)(篇)(篇)(项)(篇)
合计3656586375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成果 药学团队成员结合本人课题,积极指导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其中所指导的毕业论文中有104篇毕业论文(详见附件清单)获得校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见表14-15。
表14 2009-2012届本科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年度药学专业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合计
学生数优秀论文学生数优秀论文学生数优秀论文学生数优秀论文
200911011



11011
20102111416617

37731
2011383162809

66325
2012367261418119362737
合计1071675873411931777104










表15 2009-2012届本科生部分获优秀毕业论文清单
序号姓名学号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


1刘  卿2.008E+11药物制剂抗生素在医院外部分人群中的调查分析杨解人


2丁  然2.008E+11药学纤维素酶法提取天名精多糖的工艺研究包淑云


3俞  庆2.007E+11制药工程牛蒡寡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陈靠山


4王燕茹2.007E+11药学对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栾家杰


5吴海振2.006E+09药学杜仲叶中绿原酸富集工艺研究年四辉


6汪中成2.006E+09制药工程HPLC法对猪胆粉中猪去氧胆酸含量测定的研究邹纯才


7蒋  鹏2.005E+09药学瓜蒌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控制鄢海燕


8朱扣柱2.005E+09药学香椿子初步药效学研究李丽华



(四)教材建设成果团队107人次为本科生编写药学系列教材14部,主编6部(《药理学》、《护理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定量药理学与新药评价》、《中药指纹图谱及其数字化》);副主编5部(《药理学》、《护理药理学》、《新药研究与开发》、《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机能实验教程》);参编3部(《新编护理药理学》、《镇痛药研究方法学》、《基础医学概论-药理学部分》)。其中《药理学系列教材》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见表16)。
表16 教材建设成果清单
序号名   称出版社年度人数



1药理学(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8



2护理药理学(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2



3临床药理学(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3



4护理药理学(副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5



5定量药理学与新药评价(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



6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23



7中药指纹图谱及其数字化(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8药理学(副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



9新药研究与开发(副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4



10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



(副主编)



11新编护理药理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



12基础医学概论-药理学部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



(参编)



13镇痛药研究方法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14机能实验教程(副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



















四、主要特色(可另附纸张)
(一)优化团队结构,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建立特色教师队伍
团队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不断充实和完善师资,实现了团队稳妥的新老交替,初步建立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并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朝气蓬勃、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创新和团队精神的教学团队,成长和凝聚了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一批优秀特色教师脱颖而出。
(二)以教研促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本科人才
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并形成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从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在教学工作中,团队密切结合各专业特点,力求将教研成果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推行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为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以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成果进课堂,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基本形成了“教学科研互促,科研反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新鲜的教育资源,把在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中收集的素材结合课程理论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转成立体化、形象化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师发表与课程有关的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供学生参考,使其既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的理解,有学习了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同时,进一步推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把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教育培养融为一体,由学科带头人领衔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全面引领、带动、把关,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组织、指导、把关,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式立体型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这一新型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种强烈冲击与突破,也是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与创新。
(四)强化教材建设,精心编写教材,特色教材进课堂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团队精心编写了一系列药学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既符合当代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可为医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条件。药学系列教材目前已完成《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护理药理学》、《临床药理》及《药理学》等四部,均已投入使用并受到广大师生好评。
五、经验和示范作用:
(一)重视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积极进取、高度精干、富有发展潜力的教学团队,首先要重视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落实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新生力量的培养。从思想业务素质、  科学作风、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各个方面对团队的人员有全面明确的要求。  在承担研究课题、分配研究经费、配备仪器设备、参加学术交流、派遣各类进修、培训各方面,对中青年学术骨干以政策倾斜,以利于他们的迅速成长,保障梯队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为调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团队内部完善的教学、科研运行机制,促进团队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建立了监督机制,使团队的责任明确,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并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同时为团队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确保教学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本科生培养
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从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力求将教研成果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同时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这种药学教学模式在学校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四)强化教材建设,创建优秀教学成果
药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课程为核心,以“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为目标,不仅重视教学研究,而且着重加强了教材建设,精心编写了一系列药学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需要,既符合当代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可为医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条件。药学系列教材包括《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护理药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01》、《临床药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07-01》、《中药指纹图谱及其数字化》经三年相关专业使用,获得好评,并获省级及校级教学成果奖。





六、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团队内部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学科创立时间先后不一,基础条件参差不齐,造成内部各学科、方向间有较大差异,新办学科相对滞后。拟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交流、融合,相互学习,以强带弱,促进学科共同发展,全面建设。
(二)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新增专业持续增加。如何进一步提高药学团队在各专业教学中质量,进一步突出药学在不同专业教学特点,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仍是我团队根本目标和极大的挑战,有待加强。

七、经费使用情况
项目经费:上级拨款10万元,学校配套10万元,总计20万元。用于教学团队
建设经费总计17.75万元,剩余2.25万元(详见教学团队经费使用清单)。
表23  教学团队经费使用清单(2009-2012年)
名称项目名称金额(万元)





1改善教学条件建设费8.502





2教材题库建设费4.2





3人才队伍培养建设费2.08





4学术交流、论文版面费2.645





5其他相关用于教学建设费0.323





合计
17.75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高教园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版权所有 241002 电话:0553-3932637